资讯最新图

佛山绘画:泼墨时光


on 2008年11月17日
 

“人齐了,我们出发吧!”昨日(2008年11月16日)一大早,佛山画院院长叶其青一声令下,十来人组成的国画写生小组便兴高采烈地出发了,地点是顺德容桂的一处。而这一场景,叶其青已再熟悉不过了,作为“岭南水乡画”的发起人之一,“周末写生” 的习惯一坚持就是30年,唯一不同的,是交通工具从自行车变成了汽车,老面孔中又添加了新面孔,画法也各有千秋了。

30年,虽只是历史长河里的一朵小小浪花,但一切都在改变,一切都在生长。元明清以降的林良、苏六朋、苏仁山、梨二樵等佛山著名画家已作古,世事变更中,一批新画家在悄然诞生,他们的探索、他们的实践,折射着30年佛山绘画创作的时代印记。

 
 
  佛山女画家邹莉的《宠物图》。
  上世纪80年代的年画作品《新城》。
  画家区锦生在介绍他的近期作品。
  邹莉与她的新作《微雨双飞燕》。
  画家梁根祥在介绍上世纪80年代的年画。
  “容桂水乡画”发起人叶其青(左)与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的合影。

 

连环画、年画曾经很流行

上世纪80年代佛山最流行画什么?在现年67岁的老画家梁根祥印象中,当属连环画和年画了,“连环画一本80~100页,一般大小6×4厘米,不管大人和小孩,几乎人手一本。”其创作者多为业余画家,人数约为二十来人。

记者翻开一本旧时连环画,只见它没有夸张、变形、卡通的漫画人物造型,画中的人物、服装、道具栩栩如生,和现实差别无几,“那时的连环画是作为教育读物而存在的,内容多以工农兵生活为主,强调贴近生活,与现在异想天开的漫画创作完全不同。”梁根祥如是说。

他还记得,当时他与关震旋、汤集祥、周炳基三位画家花了一年时间,共同创作完成了一本100 多页的连环画《陶工怒火》。由于该书讲述解放前陶瓷工人与资本家斗争的故事,四画家为真实反映原貌,专程到石湾建陶厂体验生活,和陶工们一起劳动、同吃同住了三个月。而该书一经问世,反响甚大,与另一本市美协主席区锦生创作的《师傅》一起,成为当时畅销的两本连环画。

与之流行的年画,则是另一番风景。“每年春节前,出版社就来向我们约稿,一位画家每年画1~2 张。”梁根祥说:“年画作为中国人过年特有的一种绘画现象,内容是喜庆、吉祥的。新年前后,在集市、书店里大有销售,其火热程度不逊色于现在家家户户买的门画。”

可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如此流行的两种绘画形式,到今天却销声匿迹了呢?梁根祥解释说:“它们其实并没有消亡,只是被时髦的绘画形式取代了。挂历的前身就是年画,连环画则演变成了漫画。”他认为,改革开放之初,创作氛围相对放松,连环画、年画这两种歌颂新生活的画形式,让看惯了宣传画、黑板报的佛山人耳目一新,可随着时代的发展,它们都显得过时了,“好比年画,过去房子还比较旧,过年挂上一幅年画,增添了屋子的节日气氛,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,再挂上这些印刷品,未免降低了房子的档次,挂历就适时而生了。”

说到这里,梁根祥拿出他新近创作完的一幅以“牛”为主的挂历给记者看,只见画中之牛站立在岭南特色的秀美风光中,悠闲而自在,梁根祥笑着说:“现在讲究动物与自然的和谐,如果这牛被画在了上世纪80年代,它就肯定要下地干活了。”

“容桂水乡画”异军突起

前不久,画家叶其青到东北旅游,当地导游一听他是来自顺德容桂的,马上顺口说到:“那里有个‘容桂水乡画’很有名。”此话一出,作为“容桂水乡画” 发起人之一的他深感兴慰,一个上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画派,在画派百花齐放的今天,它依然被社会所认可,形成自己独特品牌。这不正是他一直以来的美丽之梦吗?

画面回到30年前。当时,还是镇里文化馆一位干部的叶其青,召集了十多个工农业余作者,平均年龄不过23岁,组成一个国画小组,怀着对家乡一草一木的感情,利用工作之余,周末骑着单车,扛上画板,到家乡各地写生。而每周五晚,则是他们的作品观摩时间,大家坐在一起聊天谈画。“想当年,我们身上都有种表现家乡美的冲动,而且吸收新的创作技法的欲望十分强烈。”殊不知,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。

1982年,他们在广州的画展《彩笔乡情》轰动整个广东画坛,其坚持根植本土、乡土味浓,很有生活气息的画风,马上引起了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的注意,他当即写了篇文章《大有希望的画坛新军》,甚至几次前往容桂探望这个青年美术小组。在叶其青的记忆里,关老予人亲切随和之感,丝毫没有一点架子。而1987 年,省里举办的一次美术作品展览上,国画作品一共入选96幅,其中有14幅就是 “容桂水乡画”的作品,占了总数的1/7.叶其青说: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不久,创作氛围比较单调,有特色的艺术创作不多,而‘容桂水乡画’突然间以全新题材、全新面貌出现,犹如一股清风吹进了画坛。”

今天,各种画派琳琅满目,一个业余画派能坚持下来,必有其存在的理由。从当年的二十出头到现在的年过半百,叶其青感悟颇深:“今天的‘容桂水乡画 ’已不同以往,技巧形式丰富多样,有写意工笔画、色彩水墨画,还有的讲究现代构成等。”而随着顺德经济的迅猛发展,成员从单一的本地人扩展到五湖四海,有老师,职员、公务员、警察、打工族等。而他作为一位发起人,更肩负起培养新人的重任,他坚持“但开风气不为师”的座右铭,鼓励年轻创作者开辟一种新的艺术面貌,不断丰富“容桂水乡画”的内涵,延续其生命,“我希望它能有更多的人走,并且越走越热闹。”

画家本体各领风骚

在佛山的女性画家当中,不可不提邹莉。上个月,她在广州办了一次展览,名曰《荷韵》,此次展览让熟悉邹莉的人颇感意外,邹莉一向以研究创作历史女性题材著称,且多以工笔人物画面世,可这一次展览,她的创作变成了小写意的荷花,然而,细心的人定会留意到,邹莉“清新淡雅”的风格未变,只是这次,她有了新的尝试。

当记者采访到邹莉时,她正在家里创作仕女图《微雨双飞燕》,画面保持了她一贯的历史女性工笔画题材。邹莉把自己的这一创作特色得意于改革开放的宽松氛围,“在画了无数连环画之后,我终于有机会画上了自己想画的东西。”上世纪80末至90年代,她将自己对中国历史女性理解和自身的创作特点相结合,创作了《中国后妃百图》,轰动画坛,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历史女性形象在中国绘画历史上的空白。“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我的创作收获期,那么现在则是我的自省回归期。”邹莉说,她暂时搁下自己坚持了六年的《武则天》百米长卷的创作,逐渐调整心态,寻觅达成个性又有当代审美要求的新程式。于是,她的笔下便有了小写意的人物花鸟画。

其实,近几年的佛山,除了传统发展型的画家以外,还涌现出了不少革新、探索型的画家,除了邹莉,还有被誉为“21世纪有影响力画家”的韩浪,“新批判现实主义”画家冯少协等,他们成为佛山画坛的新生力量,为之添资加彩。

韩浪说自己不知不觉画了几十年中国画,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他开始质疑自己的创作,“我经常有这样的经历,外出写生被真实的风景牵着走,每到一风景好去处,画着画着就被对象的局部吸引住了,画了一天的写生以为是完成了,但回头一看,很不满意,刚接触这情景的感觉和气息完全没有,往日的案头功夫施展不开,连平日极熟练的手段亦使不出来,心里觉得憋着一口气老吞吐不畅。” 然而在废弃了无数宣纸,积累了无数画稿后,时至今日,韩浪说方才有点觉悟:中国画讲究“画为心迹,境由心造”。他说:“时尚的东西往往如过眼云烟,而传统文化中的典雅、高尚、顺其自然的本性,即使被蒙尘一段时间,亦能超越时代,发出耀眼的光芒。”而他将自己的这一收获所得,除了有恩师指点外,还有一个主要原因,那就是“21世纪信息资讯发达了,交通便利了,我们所接受的经典著作、文论、画论渐渐地多了起来,到各地去看古代优秀作品原作的机会也多了,眼界开阔了,也就有自己的思想了。”

来源: 佛山日报